校属各单位:
现将《华中农业大学2020年科技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华中农业大学2020年科技工作计划》
华中农业大学
2020年3月14日
附件
华中农业大学2020年科技工作计划
2020年学校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承扬“顶天、立地、育人、惠民”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培育、绩效”主线,聚焦自主创新能力一流和科技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深入实施“四型战线建设计划”“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一懂两爱人才培养计划”“一流期刊创建计划”,强化前沿原创科技引领,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一、坚持党建领航,建设“四型”战线
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决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科技工作。始终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践行在知信行全方位,坚持把党建贯穿科技工作全过程,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到科技工作各环节。
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科技战线党的建设永恒课题和战线全体同志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持续抓好整改落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抓好战线党建工作。聚焦“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工作实、业绩好”,切实抓好科发院班子建设;加强创新理论武装,深入推进“双创”工作,抓好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扎实推进“四型战线”建设,持续打造绝对忠诚的“明白战线”、奋发向上的“活力战线”、业务精湛的“有为战线”、风清气正的“廉洁战线”,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意识形态管控,坚守主阵地,弘扬主旋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全面履行第一责任和一岗双责,切实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提高决策水平、质量和效率。科发院党总支委员、领导班子成员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立场,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以身作则、担当作为,旗帜鲜明讲政治,克难攻坚抓发展。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保证组织生活时间,提高组织生活质量。
驰而不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思想防线、扎紧制度笼子、增强宣教效果、健全工作体系;教育引导战线全体同志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紧盯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和关键环节,有效防控廉政风险。
二、激发人才活力,筑牢创新根基
按照“高端引领、前瞻布局、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思路,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分层分类推进科技人才与团队建设工作。遵循科学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加大对优秀人才的支持力度;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坚持精准培育,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出台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人才考评办法,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牵引、以项目为纽带,组建交叉研究团队、整合科技创新要素、凝聚相关力量,围绕主攻方向开展协同创新;大力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努力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稳定的科研条件和潜心研究的环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大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力度,支持科技人才到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接受培养、开展合作研究,为国际学术交流穿针引线、搭建平台。
力争全年入选各级各类人才计划10人左右、创新团队计划2-3个。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3项。
三、强化前沿引领,服务国家战略
全面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在鼓励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加强有组织科研的深度、广度和强度,全面加大有组织的科研力度。加强战略研究,提升项目策划能力。大力培育和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突出原创引领,统筹策划、建议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在战略研究、宏观研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提升项目策划能力,围绕农业系统价值链、农业产业生态链、农业产品健康链,聚焦生物医学与健康、信息科技与智慧农业、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系统布局未来10年学校科技工作新的增长点,开展学校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瞄准科学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激励原始创新,以国家基金高强度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申报为重点,加大联合基金申报力度;按照“七个一”模式加强项目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坚持“质量兴研”,把握项目策划、培育、申报、执行和效能等关键环节,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组织化能力。
全年力争新批各类科技经费10亿元左右。其中,国家基金1.5亿元,国家科技专项经费2亿元,科技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经费3亿元,横向科技合作项目经费2亿元,其它项目经费1.5亿元。
四、构建平台集群,促进重点跨越
密切关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改革动向,主动参与改革进程,坚持“统筹规划、优势集成、交叉融合”,强化科技创新条件能力建设,构建高度集成、协同交叉、开放共享的研究中心和平台集群。对标《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推进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力推进农业微生物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和湖北省、武汉市持续支持;积极争取人畜共患传染病跨种传播及防控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大力推动交叉科学研究院建设,强化协同创新,汇聚科技资源,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交叉研究孵化器;加快推进前沿科学中心、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中心、神农架科技创新中心、深圳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和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切实推进双水双绿研究院、宏观农业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建设。
积极策划申报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学科交叉融合式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野外观测站点,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条件能力建设,推进校内公共科研平台改革,推动旱作实验基地二期规划建设,促进科研基地提档升级。加强科研基地管理,做好相关实验室评估、建设工作。全年力争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3-5个。
五、改革评价体系,产出一流成果
立足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实施“标志性成果培育计划”。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发展导向,加强成果产出能力建设,加大成果培育力度,产出一批能够迅速转化、引领发展的高质量科技成果。切实加强战略谋划与预研,前置成果培育环节,延伸科学研究链条,拓展协同交叉领域,不断提高成果产出质量和高水平成果产出率;主动适应国家科技奖励改革要求,协同推进学校科技成果奖激励机制改革。着眼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牢固树立市场导向和主战场思维,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区域性、行业性重大需求开展集成攻关,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搭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提供技术展示、推广、评估、交易等服务。
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坚持以创新质量、实际贡献和学术影响为导向,坚持“破五唯”,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坚持同行评价,突出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完善同行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人员实施分类考核,完善分类评价机制。
全年力争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科技奖励6项左右,组织成果评价15项以上,审定或登记动植物新品种20个左右,获批注册新兽药证书1-2个,制定并获发布各级标准10项左右。力争申请专利500件,授权300件;组织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15件,申请植物新品种权3件左右;举办知识产权培训3场,培训600人次左右。
六、突出优势集成,繁荣人文社科
按照“围绕国家需求,凝练优势特色,整合研究力量,产出优秀成果”的思路,围绕“五重五名”建设培育,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人文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实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大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等高强度项目的选题征集、项目预研和专家论证工作力度,提升战略研究能力和项目建议水平;突出问题导向、交叉融通,注重优势集成、协同创新,建强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提升基地研究水平和成果贡献力,产出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推进新型智库和“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建设,提升咨政服务能力;切实加强项目过程管理、经费管理和验收管理。
全年力争新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费0.25亿元。力争全年获批重大项目1-2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等高级别刊物发表论文15-20篇,在“三报一刊”上发表文章2-3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0-30部,向各级政府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20份以上。
七、决胜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
2020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学校社会服务工作将紧紧围绕这两大任务,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秉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社会服务工作理念,进一步完善“学校统筹、学院主导、项目推动、教师负责”的社会服务工作模式,着力强化能力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载体,丰富服务内涵,打造服务品牌,凸显服务实效,增强服务效能。
重点推进精准扶贫,助力建始脱贫摘帽。依托学校科教优势,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坚持“六位一体”扶贫工作体系,继续实施党建“1+1”共建行动、“六个一”产业精准扶贫,以科技成果培植区域重大产业,依托产业攻关项目解决关键共性问题,吸纳剩余贫困户、贫困人口进入产业链条,带动百姓脱贫致富;深入推进人文社科进建始,促进文化扶贫提档升级,继续开展系列扶贫产业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大力推动“非遗”扶贫,推动“青花田园综合体”建设,培育本土特色文化产业;实施“甘露工程”,助力基础教育发展,培养更多“一懂两爱”人才。与建始协商布局后脱贫时代校地合作新模式,建立健全持续投入保障机制、防范返贫责任机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真正做到转换频道不换方向、减少贫困不减帮扶,脱贫不脱钩。系统总结定点扶贫建始工作经验,宣传提炼打赢脱贫攻坚的“华农模式”。统筹推进对口支援三峡库区、“616”工程、科技入滇、科技援疆等扶贫开发工作。
推动社会服务供给侧改革,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从人民急需、社会刚需、振兴必需出发,主动调整学校社会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立足学校特色学科,集结优势科研力量,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全面出击,寻找切入点、锁定发力点、瞄准落脚点、抢占制高点。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引领示范和能力建设为重点,以乡村振兴“样板间”建设为纽带,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政策咨询、技术支撑和典型样板。积极推进学校与襄阳市、神农架林区开展校地战略合作。
全面实施“111计划”2.0版(一个多学科协同创新团队,对接一个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一个产业发展),新增服务站点和“样板间”1-2个;强化项目纽带作用,以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为抓手,整体推进“双百”计划,加强过程管理,年度服务企业不少于500家;完善“使命驱动、政策牵动、项目推动、专家行动、校地(企)联动”的“五动一体化”农技推广模式,健全“共享人力资源、共育农业英才、共建创新平台、共推协同创新、共驱农业发展、共力精准扶贫”的“六位一体”产学研工作体系,以高质量科技创新和一流社会服务支撑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推进产学研融通。
着力加强组织策划,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力争全年横向科研经费过2亿元。依托校内外科普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动员广大师生、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打造科普活动品牌,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完成校科协换届工作。
八、做强教育培训,提高办学质量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精准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努力拓展培训市场、提升办学质量,推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一懂两爱”人才。
主动谋划,拓宽渠道,创新培训合作模式,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行业协会,联合研发新培训项目,开展系列专项培训;积极推进省部级培训基地建设,申报筹建高级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申报涉外技术人才培训项目,输出高新前沿技术;大力推广“互联网+培训”“校园+培训”模式,切实提高培训服务质量和针对性、实效性;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成干训楼维修改造工程。做好学历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工作,提高自考成教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动态调控、优化布局,不断完善函授站点考核指标体系,促进站点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管理服务能力,降低办学风险;在山西、海南等省市新建函授站点;认真做好自学考试考点相关工作,提高考点组织管理效能;坚持人才培养标准,修订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合作推进“一村多名大学生”智力扶贫计划,积极争取委托开考专业,稳妥做好相关工作。
九、聚焦一创两提,创办一流期刊
把牢意识形态阵地,坚持正确办刊方向,积极创办外文期刊,稳步提高期刊质量,全面提高期刊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的贡献力。
加强专题专栏组织策划,加大交叉研究领域组稿约稿力度,在学报社科版增设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基层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科技发展与科学传播、全球化与比较研究等流动专栏,通过论坛等多种渠道拓展稿源,不断提升办刊质量;积极推进动物疾病英文刊出版,做好湖北风景园林复刊相关工作。开展学报编委会换届工作,举办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论坛、第三届中国规模猪场智造论坛、湖北省科技新闻学会年会、学报自科版复刊40周年等相关活动;依托“狮山文谷”开展编辑部午餐会、论文工作坊、主编下午茶、线上作者分享会等多种形式的学术社群和学术对话活动。积极推进新媒体和融合出版工作,促进刊网融合,建立融媒体工作流程、运行机制和基本制度,创新学术传播方式,策划举办新媒体宣介活动;加大新媒体编辑培训力度,做好网站改版、微信公众号升级等相关工作。
十、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弘扬培育科学家精神
牢固树立“精心、精细、精准”“三精”服务工作理念,着力建设“勤学型、敏锐型、研究型、开放型、实干型、自律型”科技管理服务队伍,着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从全面小康到全面现代化的换挡期,抢抓“双一流建设”“十四五规划”新机遇,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新变化,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摸清学校实际、挖掘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发展、实现换道超车,强化“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持续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放权松绑,探索科研管理“绿色通道”和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优化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切实提升科技服务工作贡献力,让科研人员有更多时间精力潜心研究。
提升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依法开展转基因生物研究普查、试验审批和生物安全评价申请审查,加强对学校转基因试验和试验基地的监管,进一步改善试验基地设施条件。加大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知识宣传力度,组织专题培训,提高广大师生转基因生物安全意识。
大力弘扬和培育科学家精神。切实加强学风和作风建设,更加突出科研育人,积极选树、广泛宣传一线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典型,努力构建爱国奉献、潜心科研、不骛虚名、追求卓越的学术生态,推动科学家精神进实验室、进团队、进头脑。严格执行学风建设“三落实、三公开”制度,完善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四位一体”学风建设工作体系;认真开展科研记录检查,坚决惩处学术不端行为;加大力度宣传《华中农业大学学术规范》《华中农业大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暂行办法》,扎实推进学术道德教育和科研伦理建设,以新生入学、新教职工岗前培训为契机,举办专题讲座,加大宣教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