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通讯员 邹运乾)1月5日,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组织专家对我校园艺林学学院程运江教授主持完成的“柑橘绿色保鲜与分选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进行了成果评价,评价专家委员会由罗锡文院士、李天来院士、傅廷栋院士、朱明研究员等8名资深专家组成。评价会在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6会议室召开,我校校长邓秀新院士、湖北省科技厅成果处龙华处长、科发院常务副院长关桓达、园艺林学学院党委书记张宏荣以及成果完成单位负责同志等2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秦京光研究员主持。
会上,成果第一完成人程运江教授从我国柑橘采后生产基础数据与关键技术需求、柑橘采后品质保持的生物学基础与调控、柑橘采后品质保持的绿色生产技术、柑橘采后腐烂控制的绿色技术集成、柑橘采后绿色生产装备创新与应用以及成果转化情况等6大方面对该项科技成果进行了详细汇报,并回答了专家委员会提出的问题。
经认真审阅有关资料、听取研究工作和技术报告、质询答疑和讨论,评价专家委员会对项目的研究水平和实施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该项目针对我国柑橘产业采后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开展多年研究,系统性较强;项目将“理论与技术”“产前、产中与产后”“农机与农艺”有效结合,全面提升了我国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和生产能力,成效显著;成果评价资料齐全,数据翔实,成果整体上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其中柑橘采后保鲜机制研究及油斑病控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专家组还对成果创新点凝练、核心证明材料准备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该成果由我校园艺林学学院采后生物学与技术团队与江西绿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联合完成。围绕柑橘采后绿色保鲜及分选装备的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和应用推广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历时14年,最终阐明了不同柑橘类型贮藏性能差异的生物学基础和保鲜机理,揭示了水分是引起采后品质变化的关键,解析了果面色泽形成的调控机制和油斑病的成因,明晰了“发汗”处理和热处理提高贮藏性能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团队首次研制出适合我国宽皮柑橘的低成本、效果好的果蜡产品,筛选出2,4-D保鲜剂的替代剂,研制出果面瑕疵防控技术和生物促色技术,自主研发出精度高、速度快的柑橘分选设备,完成了预分选、热处理保鲜、杀菌剂浓度实时检测与控制等技术与分选生产线的整合,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生学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无缝衔接。成套的生产线和管理技术占我国柑橘电子分选市场的80%,技术用户涉及国内23个省份,并出口到以色列、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在项目成果的支撑下,我国柑橘采后损耗下降10%,示范企业的损耗率可控制在3%以内,达到欧盟市场的生产标准。相关成果在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4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7项,出版著作2部,制定行业/企业标准6项。成果已在湖北、江西等12个柑橘主产省区推广,新增产值932亿余元,新增利润231亿余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