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学校年度新批科研经费实现了从6亿元到10亿元的跨越;发表SCI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一批从华中农业大学诞生的科技成果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致富的有力杠杆。
第一张图:学校年度新批科研经费稳健增长
从2013至2018,学校年度新批科研经费实现了从6亿元到10亿元的跨越。在2018年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0.12亿元。
这个跨越,是有“含金量”的进步。体现在:
“国家队”主力军作用更加显现。六年间,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中央财政科技计划能力总体呈现增强趋势,国家级项目(课题)经费数占学校科研总经费的比例由48.2%提升到67.3%,成为学校争取科研经费的主要渠道。
基础研究实力显著提升。从2015年到2018年,学校在集中受理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四年位居农林高校第一。2017年,学校在生命学部获批项目数和经费数位居全国第一,体现了学校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强大实力。
这个跨越,是有支撑的增长。
得益于人才团队更加繁荣。2013年以来,学校坚持引培并重,引进专任教师476名,全方位支持现有老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依靠人才支撑发展,通过发展孕育人才,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入选者80人次,省部级及以上科技人才210人次、创新群体(团队)43个,实现了人才繁荣促进学校强盛。
得益于创新基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以来,学校新增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25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了一级博士点学科全覆盖。同时,科研基地运行管理成效突出,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预防兽医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23个科研基地评估为优秀,依托学校建设的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优秀率达80%。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唯一连续5次评估优秀的农业科研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得益于项目组织能力不断增强。重视顶层谋划,动员战略科学家和学科领军人才参与各级国家科技计划设计,前瞻性建议重大科研项目,牵头编制了“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两个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同时,全体科技管理工作者精心做好项目组织动员,在精心服务、精细服务、精准服务中发挥管理效能,提升科技工作组织化水平和科技服务贡献力。
第二张图:发表SCI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
从2013年到2018年,以华中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学校师生每年发表的影响因子5以上的SCI论文数从75篇增长到235篇,影响因子9以上的SCI论文数从11篇增长到50篇。
这个成绩,体现着华农人不辱使命。
在学校承担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总量增长的同时,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呈现出更大幅度的正相关增长。华农人以更优的科研绩效,不负国家和社会的信任与重托。
这个成绩,属于全体华农人。
近年来,高水平科研论文产出单位由少数学院独挑大梁,向较多学院齐头并进转变;由传统优势学科一家独大,向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协同进步转变。有能力产出重要创新成果的军团不断壮大,是学校过去一段时间“局部创优势、整体上水平”建设成效的直观反映。
这个成绩,是拼出来的。
“与时间赛跑”、大年初二赶回实验室开工的青年教授殷平,实现了以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的突破。他说,支撑他进步的强烈内生动力是“科研路上,华农人都很拼。大家一起同行的感觉很快乐。”他所在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点时分时常仍是灯火通明,静寂揭示着诞生系列高水平成果的秘密。在校园里,奋斗姿态是全校师生员工的集体“画像”,是全体华农人共有的宝贵精神品质。
这个成绩,离不开“实事求是、追求卓越”的学术生态。
2014年,学校制订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暂行办法和“交通法规”式的处罚细则,从制度上严厉惩处学术不端行为。在日常,注重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和科研诚信教育,引导师生踏踏实实做学问、实事求是写文章。与此同时,学校坚持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激励机制,实施择优遴选、动态管理、持续培育、稳定支持,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待遇,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支持。
第三张图:定点扶贫建始县6年来成果
农大人的初心,就是让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
承接定点扶贫建始县工作任务6年来,学校依托农科教优势,用真情压实定点扶贫责,以实干铺就深山致富路,开展科技服务4100余人次,开展人才培训18100余人次,先后培育了10个优质特色产业,其中规模过亿元产业5个,累计带动建始县80561人脱贫,以务实行动实践着农业大学的初心和担当,彰显着农业科技服务贡献力。
建始故事,见证着自主创新为人民而创。
在建始,学校按照建始县列出的需求清单,一张蓝图干到底,以39个项目为纽带,将29支科技服务团队与贫困县特色资源、本土企业、贫困人口联系起来,探索实践“围绕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个教授团队,设立一个攻关项目,支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以贫困户、贫困人口覆盖面广的产业为培植对象,对应产业发展瓶颈问题设立产业攻关项目,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吸纳人文社科教师促进品牌价值提升,联合产业龙头企业实施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动龙头企业网络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进入产业链条,让科技创新真正助力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建始故事,见证着自主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建始,学校一批老师扑下身子、扎根乡村,变身“村民”。第五批博士服团成员张学振教授,在服务期满时,考虑到建始县冷水渔业刚起步,主动申请“留级”,成为第六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继续服务当地渔民。年近70岁的蔡礼鸿教授“退而不休”,已成为建始县“常住人口”,每年在当地工作100余工作日。有3个项目的主持人通过在扶贫一线发现解决生产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本领,由副教授成长为教授,实现个人成长与服务人民紧密结合。
建始故事,是学校矢志兴农报国的一个缩影。
2013年以来,围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学校促进创新链与需求端、产业链对接,与19个县市区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设各类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式服务站61个,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85个,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18个,推广转化技术成果650余项。一批从华中农业大学诞生出来的科技成果完成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致富的有力杠杆。
(本文作者系新闻中心记者 晓齐;审核人:关桓达;科发院、人事处提供了支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