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通讯员 江晶)6月20至21日,受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委托,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我校2012年立项主持的两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进行了会议验收。会议开幕式由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钟大森主持,农业部科技教育司邹萍处长介绍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的基本情况,并针对提出有关验收的具体要求。业务验收组组长和财务验收组组长分别主持业务和财务验收。校领导、科发院和计财处有关负责人、各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成员以及各项目协作单位专家共计60多人参加验收会。
由华南农业大学林顺权教授、甘肃农业大学陈佰鸿教授等专家组成的业务验收组对我校罗正荣教授主持的“现代柿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业务考核验收,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潘国君、扬州大学刘巧泉教授等专家组成的业务验收组对我校彭少兵教授主持的“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生理基础及栽培新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业务考核验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王义明等专家组成的财务验收组分别对两个项目财务进行考核验收。
项目首席专家彭少兵、罗正荣均针对项目计划任务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做了详细汇报,各项目协作单位代表汇报了研究任务的成果和重要创新点。验收专家审核了相关材料并进行了质询。业务验收组专家认为,项目圆满完成了计划任务,达到并部分超额完成各项技术和经济指标;财务验收组专家认为,项目承担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完善,项目开支整体符合要求,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符合《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等规定。与会业务专家和财务专家一致同意两个项目通过验收。
【项目概要】
“现代柿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项目,总经费1527万元。
项目集成新品种选育、广亲和砧木筛选、砧穗组合、专用授粉品种、病虫害综合防控、山地柿园更新复壮、采后贮运加工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柿轻简化优质安全生产技术体系;项目实施期间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制定技术标准(规程)9项,申报专利25项,省级审定新品种7个,研发机械与柿深加工新产品16个,发表论文140篇(SCI 58篇)。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建立了一支柿产业科技创新队伍;成功承办了国际园艺学会第五届柿学术研讨会和4次全国柿(饼)会议,举办培训班36场次,培训技术人员400名、果农4500余人;在全国13个省(市、区)建立核心示范基地36个,累计示范推广48.8万亩,新增经济效益达4.8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生理基础及栽培新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总经费2282万元。
项目揭示了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产量潜力与产量差及其形成机理,创建了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技术、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高产稳产高效栽培技术、油菜轻简化高产高效关键栽培技术、麦后直播机采棉轻简化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冬闲稻田马铃薯轻简化栽培技术等六项关键技术,这些技术被列入2017年农业部主推技术;集成创新了粮棉油等作物轻简化栽培、高产高效栽培与耕作技术共31项;研发新产品8个;制定了技术标准(规程)13项,其中农业部行业标准3项;申请专利34项,其中获授权专利25项;出版著作8部,发表研究论文188篇,其中SCI论文78篇;鉴定和登记科技成果9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建立了全国作物栽培与耕作研究协作网,培养研究生90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6276人次,培训农民19362人次。与产业技术体系和农技推广体系等紧密结合,建立了核心示范点(区)52个,核心示范区累计面积234万亩,增产12%以上,效率提高20%以上;累计推广1794万亩,增产10%以上,效率提高15%以上;累计经济效益59.5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