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典型
    学风典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风典型  >  正文

    油菜花儿分外香——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

    发布人: 发表时间:2016-10-21 点击: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这首出自清朝乾隆皇帝之手的《菜花》诗,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油菜花的经济实用价值。

      油菜除用作榨取食用油和饲料之外,在食品工业中还可制作人造奶油、人造蛋白。在冶金、机械、橡胶、化工、油漆、纺织、制皂、造纸、皮革和医药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而今天我们歌颂的,便是油菜专家傅廷栋。

      “我只是个种油菜的老人”

      作为国际油菜杂种优势研究利用的开拓者之一,他在国内首次育成甘蓝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波里马”油菜细胞雄性不育,已经被国内外广泛用于油菜育种实践,育成一系列的优质高产杂交油菜品种。他的事迹和成就,令笔者感动不已。笔者力求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写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首先感动笔者自己,然后感动这个世界。

      傅廷栋院士是在华中农业大学的油菜楼里接受笔者采访的。油菜楼虽说在大学的校园里,但在笔者眼里那里就是一个种油菜的地方,沟渠纵横,田畈开阔,阳光明媚,与乡村一望无边的油菜田无异,只是更加规整,田里的植株边插满编号的木桩。清新的芳香,满眼的绿黄,令人惬意。当得知笔者的家乡是油菜大县浠水时,他显得格外兴奋,对浠水的油菜种植如数家珍。湖北省浠水县,是全国优质油菜种植历史最早的地方之一,建国初期,以浠水命名的油菜品种“浠水白”在全国推广。几十年来,浠水一直是傅廷栋杂交油菜的种植推广地,他已视之为第二故乡。

      对于笔者表达的敬意,傅廷栋转眼看看他身边心爱的油菜,脸上浮出舒心的微笑:“没什么!我只是个种油菜的老人。”

      生命河里的长嫂情

      家乡是一条生命的长河,是一条生命之中常忆常新的河,那里有让生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原生力。傅廷栋的家乡在广东郁南连滩镇,那是一个古镇,镇子不大,有许多店铺,有小学、初中和高中。日本侵略者占领广州之后,许多中学、工厂迁到连滩。1938年9月9日他就出生在离小镇8里地的塘村。那时候他家在镇上开杂货铺,他上小学时就住在商铺里。

      傅廷栋兄弟姐妹5个。大姐、大哥比他大近20岁。约在1942年,大哥结婚不久,才20多岁就去世了,没有留下一儿半女。大哥去世后第二年,父母同时病故,当时他年仅5岁,大姐、二姐出嫁了,剩下大嫂、二哥和他,与叔叔、堂兄等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大嫂一生没有改嫁,含辛茹苦抚他们兄弟二人,视同己出。日本人攻到他家乡,大嫂背着他逃到山里躲藏。读小学时,回到乡下老家,就同大嫂睡一张床。大嫂对他恩重如山,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呵护他,他说终生不会忘记大嫂的恩情。大嫂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她以博大的胸怀哺育了这个孤儿,更在于她以无私的大爱培养出傅延栋的善心、善行。

      “同志仔”心底的灾民泪

      傅廷栋小学只念了4年多,就考入郁南县连滩镇第五初级中学,1951年毕业。当时家乡只有广东省喜泉农业职业学校不收学费,加上他从小喜欢养鸟、养虫、养鱼,对生物感兴趣,就报考了这所学校。1954年他从喜泉农校农艺科毕业,分配到广东省中山县农业局横栏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1956年他响应国务院动员在职干部报考高等学院的通知,报考了华中农学院农学系(现为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被录取后就在这所学院一直学习、工作至今。

      让傅廷栋难以忘怀的,是在广东中山县农业局横栏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时的一段经历。

      那时他才16岁,新中国建立不久,农民刚刚分得土地,农村还处在合作化时代的初级阶段,政府倡导农民以互助组、合作社的形式发展生产。刚刚步入社会的傅廷栋,在老同志的带领下,深入农村,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因为他年纪小,农民们亲切地叫他“同志仔”。“同志仔”就是小同志,长大了就是“同志”,这是爱称,寄寓着父老乡亲们对他的厚望。作为技术员,他知道肩上担子不轻。

      那一年,珠江三角洲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螟虫灾害,大部分稻田在抽穗时,被螟虫侵入稻茎吃了嫩心,70%~80%的稻穗成了白穗。应该是稻子成熟的季节,放眼望去,广阔的田野上,却是一片白茫茫的白穗,几乎绝收。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的农业技术推广员,他心里就像螟虫在咬,苦苦思索:中国的农业技术何时才能走到世界前列?如何带领农民用科学技术战胜自然灾害增产增收?

      那是一个落日黄昏,一位老农坐在田头,面对几乎颗粒无收的惨景伤心落泪,显得是那样的无助和绝望。灾民的眼泪,滴滴都落在了他这个“同志仔”的心里,苦涩、酸痛。自愧无颜面对父老乡亲的他,由此更坚定了终生向农业高科技领域攀登、占领世界农业科技高地的决心。

      于是傅廷栋与老同志们一道深入田间,摸爬滚打,殚心竭虑,终于总结出一套治虫方法,通过“预测预报,灯火诱蛾,摘卵块,培养寄生蜂,撒毒土”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预防和制止了螟虫的灾害,其先进经验还在《南方日报》头条刊登推广。

      “波里马”中的“母油菜”

      1960年傅廷栋从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留校当助教,1962年考取本校我国著名油菜专家刘后利教授的研究生,1965年研究生毕业。他在油菜杂交领域,发现了“母油菜”,并研究三系配套育种成功,成为这个领域引领世界潮流的油菜遗传育种学家。

      1972年3月,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经过多年的努力,傅廷栋终于在种有“波里马”品种的原始材料圃中发现了“母油菜”!“波里马”是个油菜品种,“母油菜”是雄性不育植株。他说成功寻找到“母油菜”,看起来是机遇,但正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说,这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泪水加百分之一的机遇”的结果。谈到这里,他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油菜是唯一的越冬油料作物,我国的先民种植油菜与水稻几乎同步,黑土地与黄菜花构成了中华民族漫长的色调。油菜种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在传统农业中占主导地位,菜油一直是以吃素为主的中华民族的主油料。然而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油菜平均亩产还不到先进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其中蕴藏了巨大的增产潜力。

      留校后,傅廷栋开始痴迷于这个领域的研究。那时候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已在玉米、高粱等作物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也已初步取得成效。他决定把油菜杂交优势利用作为他的研究主攻方向。即使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和他的研究组也冒着风险,没有间断。傅廷栋介绍说,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先后在十字花科中发现了多种类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甘蓝型油菜属于十字花科。那时候日本农业科学家发现了萝卜质雄性不育,英国和日本科学家发现了nap细胞质雄性不育。但这些不育类型要么没有找到恢复系,要么不育系不稳定,因而无法直接用于生产。而要获得雄性不育系并实现三系配套,比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选育更有价值,当然也更为困难。傅廷栋决心寻找新的雄性不育系,也就是寻找“母油菜”。若是找到了,命运之神就能敲开油菜杂交优势科学殿堂的大门,步入一片辉煌的金色世界。他说那时候,各国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所有科学家,不约而同都在不同的地方寻找。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找到,而他找到了!真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回想当年的寻找过程,傅廷栋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向笔者娓娓道来那冬生难忘的时刻。那是1972年3月,他与同事们在学校的油菜科研田里一株株地观察,接连找了3天一无所获,从数万个单株中,居然没有发现一个理想的雄性不育株。但他并没有灰心,他深知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心想在大田里找不到,就到原始材料圃去看看吧,原始材料圃更原始,更天然。那几天他成天呆在油菜地里,苦苦寻找。终于有一天,3月20日的清晨,他顶着露水,钻入了油菜试验田,对每一个小区、每一株植株、每一朵小花都不放过。就在他走进种有“波里马”原始材料圃的小区时,忽然眼睛一亮,发现了一株特殊的油菜植株,上面的花朵雌蕊发育正常,而雄蕊都呈萎缩状态。他赶紧用手一摸,雄蕊上没有花粉。这不正是自己所要的苦苦寻找的雄性不育变异株吗?!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惊喜过后,他又在这个原始材料的小区反复搜寻了几遍,还真的不少,在那片原始的天地里,一共找到了19株同样的不育植株。当晚他把这个令人兴奋的发现报告给他的导师刘后利教授。第二天,刘教授通过仔细观察,连声称好,确认这是典型的自然突变雄性不育株。当年春季他就测交了45个组合。他说就是这个发现揭开了国际上“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0lCMS)研究”的序幕。也正是这一惊人的发现,铸就了他在油菜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1973年7月,全国油菜科技协作会议在武汉召开,傅廷栋把“波里马”雄性不育油菜自由授粉的种子赠给全国近10个省的同行。1976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利用这一材料首先实现“三系”配套。1981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把PolCMS赠送给澳大利亚同行。至此Po1CMS逐步传播到世界各油菜生产国,并被国内外广泛用于油菜育种实践。在世界油菜杂交种应用的第一个10年(1985—1994),只有中、加、澳、印等油菜主产国共审定了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其中17个注明不育系来源的品种中,就有13个是利用PolCMS育成的。PolCMS是“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

      在育种的同时,他和研究组的同事们对PolCMS的遗传、分类、细胞质效应、形态解剖、恢复基因分布及杂种优势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他主持的“波里马油菜雄性不育的发现与研究”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1年7月,4年一度的全世界油菜科学家盛会——第八届国际油菜大会在加拿大召开,近50个国家和地区共680位代表参加。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GCIRC),专门为傅廷栋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授予他世界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杰出科学家”的奖章和证书,以表彰他在发现“波里马”雄性不育及发展国际杂交油菜方面做出的贡献。德国Robbelen教授代表GCIRC致词说:“中国傅廷栋教授是继加拿大Stefansson教授1987年第一次获奖后,世界上第二位获此殊荣的油菜科学家。他发现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系统,为直接利用油菜杂交优势铺平了道路。欧洲人毫无保留地将这归功于中国人。”他的成就还在2003年于意大利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农业科学奖”,此奖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仅评选一人;2007年获印度MRPC“油菜研究终身成就奖”;于2005年当选为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GCIRC)主席,任期5年(2005—2009)。这些殊荣足以说明傅廷栋在国际油菜科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这个种油菜的老人,无愧于生他养他的这块古老的土地,无愧于他的父老乡亲,无愧于他的老师和领导。“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今天的他,仍在开满油菜花的道路上前行,不断有新的研究、新的追求和新的成果。

      采访结束,他带笔者参观他的实验田,指着植株,向笔者讲解他的“三系育种”,面容和蔼可亲,使笔者如坐春风。太阳挂在天上,金光四射。太阳下是广袤的田野,油菜正在越冬,绿色连天,温暖无边。

      (转自《科学家的故事——湖北院士风采》,作者:何存中)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      邮编:430070       电话:027-87282037          传真:027-87397735      E-Mail:kjc@mail.hzau.edu.cn
    CopyRight © 2019  华中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 Reserved